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福建农林大学吴建国教授团队发表综述论文:揭示水稻新发病毒的全球威胁与防控新方向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15:1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福建农林大学吴建国教授团队发表综述论文:揭示水稻新发病毒的全球威胁与防控新方向


92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水稻抗病毒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发表题为“Emerging Viral Threats in Rice: A Decade of Discovery and Implications for Crop Protection”综述论文。该文全面回顾了过去十年水稻新发病毒的发现与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其基因组特征、传播方式及致病机制,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新威胁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作物保护的重大意义。

                                             


水稻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作物,任何病毒病害的暴发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论文指出,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家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鉴定出二十余种新型水稻病毒。这些新病毒包括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SMV)、水稻分蘖抑制病毒(RTIV)、水稻卷曲矮缩相关病毒(RCDaV)等。它们在遗传结构上呈现高度多样性,并展现出复杂的侵染策略,例如干扰植物RNA沉默途径、操纵激素信号网络、利用自噬机制等。此外,部分病毒能够通过昆虫介体跨物种传播,或在多重侵染中增强毒性,加剧了水稻病害的流行与防控难度。



1. 10年水稻生产上所发现的新病毒


该综述强调,水稻病毒学研究正处于由发现阶段机制解析与应用转化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研究需重点突破以下方向:1. 功能验证与致病机制解析:建立新病毒的侵染克隆和遗传操作体系,揭示其在寄主中的致病机理;2. 跨种传播与生态风险评估:加强野生稻、杂草及昆虫病毒的监测,追踪潜在的跨界传播途径;3. 新型检测与预警技术:研发基于CRISPR、纳米探针等的新一代快速诊断工具,实现对病毒的精准监控;4. 广谱抗性育种与分子设计:利用RNA干扰、CRISPR基因编辑等手段,培育兼具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抗病水稻品种;5. 跨学科与国际合作:融合植物病毒学、昆虫学、生态学与生物信息学,构建全球化的稻作病毒数据库与联合防控平台。作者指出:在气候变化和农业集约化背景下,新型水稻病毒的出现频率加快,传播途径更加复杂。这不仅对中国稻作生产构成挑战,也对全球粮食安全提出了警示。通过系统总结,我们希望为学术界和农业生产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路,加快构建高效的水稻病毒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

2. 水稻新发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福建农林大学吴建国教授、韩艳红副教授和吴祖建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丁新伦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3YFF1000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2503131901851)、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2024ZD04077)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KFB23009)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70156


打印责任编辑: